听老华讲微软项目管理
版权声明:按照by-nc-sa的cc协议可转载,拒绝采用“独家” 授权媒介(含网站和平面媒体)转载、引用、链接,除非获得本人许可。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。
http://blog.devep.net/virushuo/2006/07/22/post_31.html
老华讲的非常精彩,都是非常基本的软件开发管理。
基本是基本,可惜在软件公司能做到的也不多。
一个现实的问题,就是管理成本的问题。如果donews采用这种开发管理方法,那么,立刻,人员要增加到3倍左右,效率要降低到目前的一半左右。
软件工程保证的是可复用性和安全性(这个安全,说的是发布后修改成本极大,所以必须要保证发布版尽量稳定)。而互联网要求的是速度,甚至,甚至极端情况可以放弃复用。
两种思维的冲突,从最后tiny问老华关于gtalk升级的问题中可以明显体现出来,同样来自大型软件公司的老白打断了tiny的问题,将gtalk升级的模式归结为版本发布频率。实际上并非如此。这就是软件到互联网产品的观念转化过程。老白代表了传统软件行业的观念,tiny代表了互联网的观念。软件公司与互联网公司的区别可见一斑。
可惜,由于时间关系,我最希望听到的微软项目管理实践的部分未能讲到。同样是最后tiny问的问题,微软产品为何delay。这个问题没有能被详细解答,实在遗憾。微软delay的原因我认为就是软件工程模式的现实问题。一个精巧,无误的系统是不存在的,完美如微软的开发管理体系,仍然难以应付复杂的现实,因此,delay总是出现。但,什么让这个精密的机器运转不那么灵了,微软又是如何处理的?这个问题从2000年我读过《微软项目生存》这套书之后,就一直存在。6年中,我经过了无数项目,有建筑也有软件,有成功也有失败,但我仍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。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再听到老华讲述这些东西,帮我解惑。
互联网开发如何做?我也仍在探索。时间,成本,和速度,如何取得平衡,这是一个难以说清的问题。从敏捷编程(XP)中我们得到很多,或许我们能从开源软件的项目管理中获得更多。事实上世界上最大的项目,不是微软的,而是开源软件的。
总之,互联网开发模式,这应该是个新课题,一切都刚刚开始,行业中所有人,都需要为此而努力。感谢老华给我们这堂精彩的课。
ps: 下周准备开始实践采用Trac的管理系统。